第1210章(2 / 3)
看演技和形象是否贴合人设,现在的流量明星不少光看长相就不是老一辈喜欢的那种大气类型,更别提他们糟糕到一塌糊涂的演技。
&esp;&esp;所以至今为止,通过试镜的流量演员也屈指可数。多少人只能看着巨饼眼馋,哪有人得到机会还不珍惜的。
&esp;&esp;秦政神色淡淡:
&esp;&esp;“朕又不在乎这些。”
&esp;&esp;最后说动陛下同意参演的,是他听说导演还给张黍发了试镜邀请的信息。
&esp;&esp;记仇的陛下立刻就松口了。
&esp;&esp;扶苏:“阿父还记得这一茬呢?”
&esp;&esp;秦政轻哼一声:
&esp;&esp;“等拍完自刎的戏份,让小周他们给你准备艾草叶,你泡个澡去去晦气。”
&esp;&esp;扶苏:……倒也没必要这么迷信。
&esp;&esp;转念又想到他和父亲都转世了,世界上好像真的有鬼来着。所以去晦气不能叫迷信,说不定真有作用。
&esp;&esp;扶苏乖乖答应下来:
&esp;&esp;“好。”
&esp;&esp;扶苏先进组去拍了自己的男主戏,才等到秦朝那部戏开拍。
&esp;&esp;不过由于项羽一把火烧了秦国史书,秦朝记载缺失,所以扶苏在戏里的戏份很少,几乎只有几个镜头。
&esp;&esp;倒是经常作为背景板出现在朝会等场景里,所以他就不能提前离组。得一直待在剧组里,陪着其他配角拍类似的戏份,哪怕只是在里头当个安静的背景板。
&esp;&esp;这天秦政在拍一个朝会后和几位重臣商议接下来该如何应付楚国的戏,扶苏就被作为背景板拉过去了。
&esp;&esp;导演本来的想法是让扶苏站在旁边听着就好了。
&esp;&esp;虽然史书没有记载,可秦始皇总不可能每次商议国事都不带长子在身边。他又不是缺心眼,不知道应该叫儿子多听多看多实践,非得一直丢在后宫里。
&esp;&esp;所以朝会上得有长公子,私下里开小会也得有。哪怕只是在旁边旁听学习,也得杵在那儿。
&esp;&esp;其实导演还想加点秦始皇询问儿子意见,或是公子扶苏主动提出建议的戏份。可是斟酌良久还是没加,为了贴合历史记载,担心乱加会影响剧情。
&esp;&esp;要是公子提出的建议不合始皇心意,容易给观看者留下“扶苏一直和他爹对着干,根本不懂他爹的心思”这个印象。要是提出的建议合心意呢,又会让人质疑既然如此父子俩为何后来会反目。
&esp;&esp;秦政蹙眉纠正:
&esp;&esp;“那不叫父子反目,朕只是叫爱子去边关历练一二。蒙恬在那里督建长城和直道,又北击匈奴。扶苏去了若能帮上一二,也算是一桩功绩了。”
&esp;&esp;这对继承人来说,确实算是履历上能添一笔的光彩。
&esp;&esp;哪怕是汉朝史书也明明白白写的是「上使外将兵」,协助大将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esp;&esp;是让他去外头领兵的。
&esp;&esp;导演敷衍地点点头:
&esp;&esp;“哦哦哦!你是这么理解的?也可以,应该没什么问题。我也看过秦始皇的记载,感觉他是一个充满父爱的人,我也不信他把儿子往边郡丢是厌恶他了。”
&esp;&esp;秦政略微满意:
&esp;&esp;“善。”
&esp;&esp;导演话锋一转:
&esp;&esp;“但是我们两个这么理解没用,还得看史书记载。扶苏的记载太少了,我们最好不要画蛇添足加这一堆,避免弄巧成拙。”
&esp;&esp;秦政:……
&esp;&esp;一番话白说了。
&esp;&esp;最后开拍的时候,还是太子殿下自己争气。左右看了看,习以为常地在父亲身侧坐下了。
&esp;&esp;没他什么事,他不用发言,只要当个听课学习的乖儿子就行了。既然如此,那就顺手做点照顾父亲的事情。
&esp;&esp;导演没注意扶苏的站位,看这场戏的重要角色都各就各位后,便示意开拍。
&esp;&esp;几位老戏骨顺畅地说着台词,和秦政演得有来有往。扶苏就在旁边帮忙研墨递奏章,抢了侍者的活。
&esp;&esp;陛下自己也很习惯。
&esp;&esp;太子递来奏章,他就翻开。其实上头压根没有他们要谈论的内容,但陛下已经背下了,扫了一眼之后就继续念台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