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1 / 3)
&esp;&esp;韩非:???
&esp;&esp;韩人:???
&esp;&esp;韩非感觉自己被夸了,又好像没被夸。
&esp;&esp;而且秦国太子这不是把他架在火上烤吗?他现在还没开始写那些讽刺人的文章呢,身边的人看他的眼神都不对了!
&esp;&esp;韩桓惠王看向韩非:
&esp;&esp;“你解释一下,什么叫把韩国上下都骂了一遍?”
&esp;&esp;韩非不想说话,他结结巴巴地说:
&esp;&esp;“臣、臣有些、口、口吃。”
&esp;&esp;韩王:……
&esp;&esp;合理怀疑这家伙是装的口吃。
&esp;&esp;他该不会是不想搭理韩国这堆自己瞧不起的人,干脆假装口吃,顺理成章推掉寒暄和应酬吧?
&esp;&esp;【秦梓桑幼时受父亲影响,爱读韩非子的著作。不过他并不会全盘接受韩非作品中的法家思想,而是更喜欢辩证看待。】
&esp;&esp;小太子夸完韩非,话锋一转:
&esp;&esp;「但是天下做学问的人都有一个通病,当他们有了自己的立场之后,就会片面地看待问题。譬如韩非先生,他对儒墨纵横等学派存在偏见,便会将他们贬斥得一文不值,看不到他们对国家的作用。」
&esp;&esp;四岁的小孩侃侃而谈,举例了韩非将五种人打为五蠹,认为他们危害国家,其中包括了工匠和商贾。
&esp;&esp;又举例了其他学派的著作,其中同样存在这种只挑别家错处说、忽略对方贡献的问题。
&esp;&esp;最后,太子总结:
&esp;&esp;「为君者不可偏听偏信。」
&esp;&esp;嬴子楚感慨:
&esp;&esp;“四岁的孩子就知道这么多道理了,不愧是寡人的孙子。”
&esp;&esp;公子政:……
&esp;&esp;儿子聪明分明是随他,跟他父亲有什么关系?
&esp;&esp;公子政决定不搭理他爹。
&esp;&esp;刘彻怀疑这个记载存在夸大:
&esp;&esp;“这是四岁不是十四岁?《始皇帝传》谁写的?是正史吗?”
&esp;&esp;《始皇帝传》作者·秦梓桑本人,这会儿正坦然接受周围将军们的打量。
&esp;&esp;是的,他就是这么聪明,从小就如此妖孽,是老秦家除了他爹之外资质最好的崽。
&esp;&esp;至于有没有夸大——
&esp;&esp;这有什么好夸大的?他才不屑于在这种方面给自己贴金呢,顶多就是在描写自己的时候,艺术加工亿点点。
&esp;&esp;比如,把自己嘲笑别人的部分隐去。
&esp;&esp;或者干脆把语言润色一下,写出来让人看着不像是在嘲笑人家。
&esp;&esp;关于韩非口吃那段的过往,其实他当年的原话是:
&esp;&esp;“韩非是不是因为口吃憋狠了,写文章才这么犀利?他好惨哦,希望他的口吃能治好,这样我就可以看到他和儒墨纵横那些弟子对骂了。”
&esp;&esp;反正一听就不是什么好孩子能说出来的话,这种东西怎么能如实记录到父亲的传记里去?肯定要重新组织一下语言的嘛。
&esp;&esp;秦政从天幕里看到这一段时,眼里闪过了一丝笑意。
&esp;&esp;他忍不住给儿子发消息:
&esp;&esp;「朕这本传记也不知是谁写的,倒是将太子塑造得十分得体。」
&esp;&esp;还能是谁写的?明知故问!
&esp;&esp;扶苏因为网络延迟还没收到消息,所以没看到阿父调侃自己的太子殿下心安理得地继续看热闹。
&esp;&esp;今天一过,想来又要有很多人被秦梓桑的完美形象哄骗了。
&esp;&esp;【在秦梓桑的幼年成长中,来自父亲的引导至关重要。据二世本人所说,他能长成完美的秦二世皇帝,他的父亲功不可没。】
&esp;&esp;秦王举着奏章一点点为儿子讲解:
&esp;&esp;「为君之人,要懂得驭下、权衡、识人、君王心术等。阿父今日先教你驭下,你要认真学。」
&esp;&esp;包子脸小太子认真点头:
&esp;&esp;「我会哒!」
&esp;&esp;秦王于是将奏章的内容讲给儿子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