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2章(1 / 2)
&esp;&esp;陈舍人笑道:“我打小就是祖父养大的。康哥儿身边有乳娘有管教妈妈,还有一堆丫鬟盯着,再有祖父看顾,没什么不放心的。”
&esp;&esp;姜韶华想了想道:“陈丞相每日要忙着国朝政务,有大半时间都住在宫里。这样,等你外放离京,朕将康哥儿接进宫里来。到时候和宝儿作伴。”
&esp;&esp;陈舍人顿时眉开眼笑:“皇上这般抬举康哥儿,臣代儿子谢皇上隆恩。”
&esp;&esp;这在宫中也有先例。譬如当年的郑宸……呸呸呸,提起反贼不吉利。李博元那个短命鬼也不能提。姜颐就更别说了。
&esp;&esp;这么一比,还是王中书令最靠谱。以后康哥儿长大了,有王中书令一半出息,她都得谢天谢地。
&esp;&esp;姜韶华被陈舍人逗得乐个不停:“你可别小瞧自家儿子。说不定,将来他比你强得多。”
&esp;&esp;陈舍人也笑了起来:“托皇上吉言,臣就等着他功成名就的那一日了。”
&esp;&esp;一旁的陆真看在眼里,心里暗暗羡慕不已。在众人看来,她已是大梁最幸运的女子。一步登天平步青云。
&esp;&esp;其实,她比陈舍人还差得远哪!
&esp;&esp;好强的陆真,在心里默默许下宏愿。将来,她一定要赶上陈舍人,甚至争取超越陈舍人。
&esp;&esp;……
&esp;&esp;第802章 番外之清洗
&esp;&esp;时光如水,转瞬即逝。
&esp;&esp;今年,已是昭平五年。是大梁女帝陛下的第五个年头。
&esp;&esp;京城爆出了吏部卖官大案,整个吏部都被卷了进去。证据确凿,千夫所指。张尚书黯然下台,被去官抄家,张氏一族流放。
&esp;&esp;张氏有几个男丁不甘落得这样的下场,集结了家丁和一帮族人冲击皇宫,俱被斩杀在宫门外。
&esp;&esp;张尚书经此重击,在流放途中患了重病,没撑到流放地,便一命呜呼。
&esp;&esp;消息传到京城,女帝陛下并未动容,传令下去,张尚书的尸首就地入土。至于其余张氏一族的族人,只要还剩一口气,爬也得爬到流放地。
&esp;&esp;女帝陛下彻底展露出了冷酷无情的铁血手腕。满殿文武都被震住了。
&esp;&esp;之后,便是吏部衙门的清洗。
&esp;&esp;举凡是张尚书的爪牙,要么被罢官,要么被流放,贪墨严重的被砍头。最后,吏部衙门几乎为之一空,只剩寥寥几人。
&esp;&esp;紧接着,女帝陛下又下了一道圣旨,令陈丞相兼任吏部尚书。王中书令升迁为吏部右侍郎。
&esp;&esp;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女帝陛下这是将吏部衙门交给了王瑾。只是,王瑾实在太过年轻,资历不够。索性就让陈丞相担个虚名,实际的差事都得王瑾来做。
&esp;&esp;“王侍郎,”坐在龙椅上的女帝陛下威严日盛:“吏部缺的官员,都由你来挑。你列好名单好,呈给朕看看便可。”
&esp;&esp;这是女帝陛下对新任吏部侍郎的绝对信任。
&esp;&esp;王瑾按捺住心里的激动,拱手领命。
&esp;&esp;王瑾在走马上任之前,先回府和不甘寂寞的老父亲通个气。
&esp;&esp;王丞相早已先一步得了消息,见了儿子,难得的和颜悦色:“张尚书这一走,倒是给你腾出了好位置。你才二十四岁,就做到了吏部侍郎。比你爹当年可出息多了。”
&esp;&esp;“你在吏部好好干,熬个几年资历,说不定三十岁就能做吏部尚书。”
&esp;&esp;女帝陛下确实言而有信,是真地重用栽培王瑾。
&esp;&esp;王丞相心情大好,从袖中掏出一张纸来:“这是我给你列好的名单,你自己看一看,从中挑些合心意的。”
&esp;&esp;王瑾接了纸一看,上面密密麻麻几十个人名。这份名单上的人,都是昔日的丞相党羽。不过,大多外任做官,不在京城。
&esp;&esp;王丞相做了多年丞相,对用人颇有心得,张口指点儿子:“张尚书经营吏部多年,吏治败坏,根由就在张尚书。皇上忍了几年,借着贪墨卖官一案,直接将张尚书连根拔起,党羽也一并清楚。现在吏部缺人,却不宜从六部调用。”
&esp;&esp;“从外放的官员里选精明能干的,充实吏部,是最合适的。这些外任官员,和京官们牵扯不深,以后听你差遣,也能迅速形成良好的吏治风气。”
&esp;&es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