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1 / 2)
&esp;&esp;太康帝闻言龙心大悦,立刻道:“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朕立刻召王丞相进宫!”
&esp;&esp;郑太后却道:“皇上直接召工部尚书进宫,将推广新式辕犁的差事给工部便是。这等事,不必和王丞相商议了。”
&esp;&esp;太康帝耳根子软,自小就听老娘的话。做太子时,王丞相兼了太子太傅一职,他对精干厉害的王丞相也很是信服。
&esp;&esp;如今坐了龙椅,做了天子,他还是习惯事事都问过王丞相的意见。听郑太后这么一说,顿时有些踌躇:“这样绕过王丞相,不太好吧!”
&esp;&esp;郑太后哼了一声:“这大梁是姜氏天下,是皇上的。皇上要做什么,还要问过一个臣子,这是何道理。”
&esp;&esp;这么说,就有贬低王丞相之嫌了。
&esp;&esp;王丞相是先帝一手提携重用的肱骨重臣,是百官之首。先帝遗嘱里,还提及新帝要敬重王丞相。
&esp;&esp;这是普通臣子吗?
&esp;&esp;太康帝见郑太后不快,语气软了下来:“母后别恼。朕的意思是,这是一桩好事,王丞相就是知道了,也绝不会阻拦。”
&esp;&esp;郑太后插手朝政,私下代天子批阅朝政,还借着对太康帝的影响力,提携了一批臣子。
&esp;&esp;王丞相也不是善茬,郑太后提携上来的这批臣子,王丞相没少打压。短短几年,朝堂里分了三派,一派丞相党,一派太后党,还有一派,坚持效忠天子……也就是中立派了。
&esp;&esp;“事事都靠王丞相,长此下去,朝堂众臣对王丞相俯首贴耳。皇上还有什么威严!”
&esp;&esp;郑太后拧了眉头,语气骤然严厉:“皇上知不知道,宫外百姓都只知王丞相,不知天子了!”
&esp;&esp;太康帝脾气是真的软和,被郑太后这般怒责也不动怒,反而好声好气地哄亲娘:“母后别恼。王丞相忠心耿耿,一心操劳国事。朝野名声俱佳,深得百姓爱戴。对朕更是恭敬有加,从无不敬。哪里就到母后说的这一步了。”
&esp;&esp;郑太后被噎了一下。
&esp;&esp;没错,王荣王丞相名声好得很。真正声名不太美妙的,是她这个不安后宫的大梁太后。
&esp;&esp;在文官武将们眼中,太后伸手干政才是大忌。
&esp;&esp;太康帝见郑太后神色不愉,心中不忍,想了想说道:“这新式辕犁是南阳郡主敬献给母后的,推广新式辕犁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母后当记首功。”
&esp;&esp;郑太后面色好看了不少:“哀家不是争这份功劳。哀家是为了皇上考虑着想。哀家是太后,尊贵已极,要这功劳做什么。哀家盼着大梁朝堂平安,百姓安居乐业,盼着皇上能成为一代明君,不被权臣左右。”
&esp;&esp;不管如何,亲娘总是为了儿子着想。就不必计较这番话里有多少公心,又有多少私心了。
&esp;&esp;太康帝从善如流地点头:“母后说的话,朕都记在心里。”
&esp;&esp;郑太后这才满意地笑了起来。
&esp;&esp;说完正事,太康帝随口问道:“母后不是打算接南阳郡主进宫吗?怎么不见她身影。”
&esp;&esp;昨晚被赵公公灌足了迷汤的郑太后,提起此事也不恼了:“小姑娘舍不得离家,也是难免,暂且随她吧!等过个一两年,哀家再打发人去南阳郡接她进宫。”
&esp;&esp;太康帝点点头。
&esp;&esp;南阳王在世时,母子两个都很忌惮这位文武双全声望聚隆的实权藩王。派左真去执掌南阳军,是王丞相的主意,也深合太康帝的心意。
&esp;&esp;南阳王一死,南阳王府就剩一个十岁的姜韶华,还有一个上不了台面的卢郡马。于太康帝而言,这个心腹大患已经去了大半。
&esp;&esp;能接姜韶华进宫最好,她不愿来要留在南阳郡,也不是什么大事。
&esp;&esp;说完正事,郑太后笑道:“皇上今日留下用午膳吧!哀家打发人去上书房,将太子叫过来。还有宝华她们,也一并过来,人多热闹。”
&esp;&esp;太康帝欣然应了。
&esp;&esp;……
&esp;&esp;太康帝龙体虚弱子嗣不丰,膝下两子一女。
&esp;&esp;长女姜宝华是纪皇后嫡出,今年十四岁。太子姜颂是李贵妃所出,今年十三岁。还有一个两岁的小皇子,是范贵人所出。
&esp;&esp;纪皇后三年前一场重病去世,郑太后亲自教养宝华公
↑返回顶部↑